行业动态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全部 840 公司动态 300 行业动态 336

扬州纺织品,扬州纺织厂待遇怎么样,深度揭秘,

时间:2025-07-10   访问量:1001

原标题:张泽民:秉持家国情 报告大时代

人物名片

张泽民,1935年生,曾任扬州师院中文系主任、扬州市作家协会主席、江苏省写作学会副会长,现任江苏省写作学会顾问。著有散文、报告文学多种,大学写作教程《写作学新稿》(副主编)、《中学作文教学设计》(主编)。2011年11月,被江苏省写作学会授予“终身成就奖”。

他执笔的报告文学《一个震撼人心的午夜》,1963年轰动全国。散文 《咸亨酒店新主顾》获首届“钟山文学奖”。扬州电视台摄制的长篇电视专题片《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由其任撰稿,该片在1999年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散文《又是芍药花开时》,2005年获首届朱自清文学奖。

在文坛耆宿张泽民的写作版图上,报告文学和散文各占半壁江山。他执笔的报告文学《一个震撼人心的午夜》与《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被誉为上世纪60年代中国报告文学的“双子星”,轰动全国。由他执笔解说词的电视专题片《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1999年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解说词还被选入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与二十四史》。散文《又是芍药花开时》,2005年获首届朱自清文学奖。

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张泽民一直在用作品“报告”时代,镌刻“扬州志”,抒写“家国怀”。张泽民是一位有着炽热的“英雄情结”的作家,读张泽民的作品,读者会被大情怀、正能量所深深地震撼。张泽民所刻画、塑造的一个个扬州好人、民族脊梁,在时间长轴上,留下永恒的坐标。

满怀热情“报告时代”

《一个震撼人心的午夜》轰动全国

——张泽民的报告文学创作

张泽民的老家在江南古镇无锡洛社。在洛社乡村师范,恩师惠美珊给了他最初的文学启蒙。而张泽民来扬州,也得益于恩师的指引。

1954年,19岁的张泽民从洛社乡村师范毕业。按理说,毕业后当小学教师,但那一年,由于经济发展以及文化建设的需要,国家动员毕业生报考高校。惠美珊老师语重心长地对张泽民说了这样一番话,他至今还记忆犹新:扬州是个好地方,小张,洛社有条河,这条古运河就是由扬州流到我们这里的。扬州也好,洛社也好,都是喝的这一条母亲河的水。那里新建的学校可能条件简陋,但别有一番新的气象。

遵循老师的指引,张泽民的一生走向就此确定。从被扬州苏北师专中文科录取,至两年后,1956年毕业留校任教,再到1958年扬师院中文系,以及上世纪90年代扬州大学文学院,张泽民在扬州从教41年,直至1996年退休。

论本职,张泽民是教师,起初教现代文选及写作。张泽民觉得自身应有写作的实践、体悟,这样,教学指导才会更得法。他把触角积极地伸向学校墙外,用笔端去接触生动火热的社会。

2013年7月,《岁月履痕》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张泽民的一份人生答卷。要论张泽民的报告文学,《一个震撼人心的午夜》无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也是其成名作。

1963年的6月14日。时值夏收夏种,城里商业系统的同志送货下乡。协茂中西药门市部工作人员下午回来盘点没有卖出去的货品,刚从部队转业的一位新同志把包装式样差不多的“滴滴涕”粉放进了“小苏打”的抽屉里!晚上发现时,两包“滴滴涕”粉已被当做“小苏打”卖给了顾客。药店将这个紧急的情况报告了扬州市公安局。就此,一场全城15万人紧急寻找这两包“滴滴涕”粉的“战役”打响,扬州经历了一个震撼人心的午夜。

事件发生的当晚,住在学校里的张泽民,并不知情,是第二天早上,学生丁让告诉了他。听罢,直觉告诉张泽民:这一突发事件很值得采写!

创作报告文学自然不是这个28岁青年教师的分内事,但张泽民的内心却有一种亢奋在奔腾。这种亢奋,是作者出于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与对扬州生活的观照,把即时报告“午夜”突发事件,当作了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他采访了7天,全靠脚板跑路,写了5天,白天还要上课,非常辛苦。

报告文学《一个震撼人心的午夜》于12月1日在上海《文汇报》头版头条刊发,并且配发评论员文章《人民安危重于泰山》。开篇说:“我们怀着感动和敬意,向读者推荐《一个震撼人心的午夜》这篇报告文学。”紧接着,12月21日,《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并发短评《为人辛苦为人忙》。

《一个震撼人心的午夜》是张泽民的第一篇报告文学,即在全国引起轰动,成为那个时代报告文学的名篇。“北方有《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南方有《一个震撼人心的午夜》”,报告文学界当时有这样的评价,足见其所达到的高度和产生的影响力。

《一个震撼人心的午夜》先后入选报告文学集《新花红似火》(作家出版社)《一代新风》(上海人民出版社)《震撼人心的午夜》(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一个震撼人心的午夜》(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散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等。

上世纪60年代,中国的报告文学创作呈现出“写新风”“树新人”的新气象,张泽民就在这个浪潮之中拿起笔来。吴周文教授在《漫论张泽民散文思想与艺术的正能量价值》中阐述了《一个震撼人心的午夜》留给文学史的“经典”价值——

这篇作品将恒久证明时代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是报告文学作家的最高职业品格。作品切入的思想视点是具有哲学深度的家与国的伦理关系,而这种哲理性表达是报告文学家更高层次的思想追求。在艺术形式表现中有着现代主义色彩,这在上世纪60年代的报告文学中实属特立独行。

时隔10年之后,著名作家、《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鹰来扬,约请张泽民采写了《水的主人——来自江都抽水机站的报告》,文章发表于1975年11月7日《人民日报》,入选江苏省中学语文课本。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大地春雷乍响。在时代的涛声里,张泽民报告文学迎来第二座高峰,而此时的他已经到了快要退休的年岁。

《衬衫王国的崛起》刊登于1994年第1期《中国作家》。《里下河的脊梁》《橄榄绿,人民心中的长城》载于报告文学集《91扬州抗洪纪实》。《坐标》载于报告文学集《风帆》。这些由张泽民执笔、作为第一作者的作品,用真实、鲜活的笔触清晰地雕刻出一个个时代先锋的楷模,通过报告文学的个案,窥见这座古代历史文化名城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焕发出的新风姿。

《衬衫王国的崛起》,聚焦扬州著名衬衫品牌在消费市场烽火连天的竞争中称雄的真实故事,以“崛起”的视角,透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扬州纺织品精加工产业的一场裂变,并以锐利的批判精神直面衬衫王国的“内忧外患”。

张泽民报告文学的价值意义,还体现在对扬州人优秀时代精神的迸发激扬。《里下河的脊梁》,1991年那场洪水,险情迭起,四处告急,里下河全民奋起,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忘不了啊,那保卫圩堤的日日夜夜,那破圩时揪心的锣声,那悲壮的百万灾民大转移”,令人荡气回肠。

《坐标》,叙写了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高仁林,将一个很不起眼的扬州灯泡厂发展成为年产量超过7亿只氖灯的扬州灯泡集团,穿行于字里行间,读者的心灵经受了一场自然洗礼,催人落泪。

报告文学是文学的轻骑兵。这些作品真实记录了扬州的大时代大事件,已经成为时代记忆的组成部分,已经变成民族灵魂深处的盏盏灯火。

浓墨重彩抒写家国情怀

《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解说词隽永凝重

——张泽民的散文创作

张泽民的散文与他的报告文学并驾齐驱。

文革后,张泽民写的第一篇散文《同天风月弟兄邦》,于1980年在《人民文学》第五期发表。

1980年4月,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鉴真坐像回扬“省亲”。文章的写作与鉴真坐像回扬省亲纯属巧合。可见他对鉴真大师的感情和对鉴真精神的理解,有着独到之处。

张泽民的散文沉淀着深厚的学识,焕发着灵动的光芒。《同天风月弟兄邦》中,石级在张泽民的笔下,幻化为天梯,继而化为无形精神。“这里的石级在荣睿和普照的眼里,无异于一架神圣的天梯。”“是的,有形的物体常常会毁于一旦,但无形的精神却可以流传千秋。”

艺术的想象力绝对不是无本之木,张泽民的学术功底是想象能力的坚实基石。大开大合的艺术想象力在张泽民的作品中令人称绝。

《莲花巷口的思念》,是1985年张泽民缅怀恩师惠美珊而写的,“莲花巷是一个浅浅的巷子。我不知道这巷子何以得名。这里有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传说?还是这里的人家有种植莲花的爱好?我无心于探索这‘莲花巷’的出处。倒是想起了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对莲花的赞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她被称颂为‘花之君子者’,是当之无愧的。”作者蓄之已久,发于一旦;情在文中,意在言外,分明不止歌颂一位正直清廉的好老师,而是献给我国第一个教师节的礼物。

张泽民的报告文学,强调主旋律,他笔下的人物多是精神理想的守望者和实践者。其实,这样的创作信条在张泽民的散文中,也贯彻得非常鲜明。

《咸亨酒店新主顾》,1983年载于《钟山》,1984年6月获得首届“钟山文学奖”。当年,张泽民到浙江参加中国写作学会年会,数百人与会,会议请来一位颇为特殊的人物——马璧,他刚从台湾回来定居。张泽民与他素不相识。在咸亨酒店,两人偶然相遇。马璧就坐在隔壁的桌子。张泽民的脑海里,盘旋起一个大大的问号,随即又是一个巨大的感叹号!马璧为何从海峡对面回到祖国大陆定居?一问一答之间,是一腔炽热的家国情怀。

马璧先生是一位在台湾当局有影响的人物,他之回祖国大陆定居,自然在台湾会引起强烈的反响,其中不乏有非议之声。而马璧笑道:“先姑且退步一万,即使台湾个个参与讨伐的行列,乃总数为一千八百万,而笑脸相迎我的,不只有我大陆的亲友故旧,且有同胞十亿挂零;况且,一千八百万中真心骂我者又有几人?试问,一千八百万中的极少数与十亿同胞中的大多数,这该是个什么比值的算式?!”诚如《咸亨酒店新主顾》中马璧的这番话,张泽民的作品总能让一颗颗“中国心”滚烫,热血贲张。

电视专题片《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是一部有影响的作品。而倾注了他的智慧、学识和心血的解说词,使他的写作达到了另一个高峰。

1996年,《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影印线装本在广陵古籍刻印社的出版,这在当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线装图书出版工程。而有关伟人毛泽东的影视作品不在少数,其中不乏精品力作。电影《大决战》、《开国大典》、十二集电视文献纪录片《毛泽东》等,无不以重大的事件和宏伟的场景,全方位地展示共和国缔造者的光辉形象。想要出新出奇,谈何容易?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逄先知,这位曾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十七年的老同志、老专家的一席话,在摄制组的思想里闪过一道“曙光”。他说:毛主席不光是个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他确实也是一个博览群书的大学问家。这一举敲定了电视专题片《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的定位:从“大学问家”的视角,展示一代伟人的风范,匠心独具。

那段日子,张泽民与摄制组全体人员追随毛泽东的足迹,走进生活,深入采访,仆仆风尘,甚至遭遇车祸。在滦县,摄制组的汽车行驶在布满薄冰的路上。在大家的惊叫和呼喊声中,车子转了180度的弯子,下了公路,仰翻在地。等到最后一个人出来,整个车厢已是烟火弥漫。只听“轰”的一声巨响,汽车顿时化为一团烈火。旁边有农民堆放的几个玉米秸垛子,也被卷进火中。火光冲天,令人颤栗。

从汽车倾翻到起火爆炸,前后不过两分钟。而一车八人全都安然脱险。事后,据交警部门的同志称,他们处理过许多重大交通事故,但如此一例,实为罕见。不到半小时,汽车变成了一堆残骸,摄制组随身带的提包、衣物、手机、照相机等,一并化为灰烬。对张泽民而言,最可惜的是失去了那本采访本,上面有对著名的研究毛泽东的专家逄先知、刘大年、冯蕙等的采访,还有毛泽东的家属子女李讷、邵华、毛新宇等的谈话,更为难得的是在毛泽东故居和中央档案馆,都详细记载了采访所得、感悟、思考和联想等等。

著名电视艺术家景国真在《浓墨重彩描绘出的“另一个大海”——评电视专题片<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中剖析道,“邀请文字功底深厚的原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张泽民教授一并参加全片创作,并由他完成解说词写作,是对全片风格产生很大影响的一步。这篇解说词的本身就是一篇颇有文采的散文。”“感情的抒发,并不单纯追求语言的表面效果,更讲究语言的丰富内涵。要言妙道,读起来意味无穷。”

如果说张泽民的报告文学侧重于载道,那么张泽民的散文则侧重于言志,颂扬人类的精神图腾。

从受感动到传播感动

通过作品汇聚强大社会正能量

——张泽民的文学创作心路

读张泽民的作品,扑面而来的是浓郁醉人的“扬州味”,这也成为他作品的一种现象。的确,他所写的文字,大多是扬州的人,扬州的事,或者与扬州相关的事。张泽民自己将此归结为“扬州情结”。正如其在《岁月履痕》一书中所说的:“我之生活于扬州,至今已经一个

在与张泽民的交谈中,你会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容易感动的人,回忆起一幕幕过往,眼眶里不时闪动着激动的泪花。而正因为感动,他的目光更加深沉;正因为感动,他的脉搏与扬州、与祖国、与这个伟大的时代同频共振;正因为感动,他才通过文字给我们塑造出一个个感人肺腑的人物,书写出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

采访对象带给张泽民的影响刻骨铭心。张泽民回忆,当年高仁林的身体不好,自己蹬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上班,但为了接送厂里残疾人,特地买了辆面包车。每当下雪下雨,他都在车间门口一一关照残疾人,提醒他们当心路滑,一路走好。女工蒋慧得的是小儿麻痹症,很多地方不要她,最终在高仁林这里有了归宿。在全市的职工演讲比赛中,蒋慧得了一等奖,高仁林亲自给她写了张红榜,贴在厂门口,还给她加了一级工资。蒋慧觉得,高厂长就是自己的再生父母。张泽民清晰地记得,那天,高仁林去世了,灵车来了,蒋慧站在厂门口,发出嘶哑的哭声:“今后再也没有人刮风下雨下雪再跟我们讲,一路走好。高厂长,现在你走了,你要一路走好啊!”

而53年前采写《一个震撼人心的午夜》时走访的一位老先生至今仍让张泽民感佩于心。老人叫万叙生,薛家巷地段上的居委会主任。那天晚上,为动员查找两包“滴滴涕”粉,民警敲开万老的大门,老人衣服没穿好,就忙着挨家挨户查问,一连敲了八十家的大门。“过了三天,我去看他,他的手都还是肿的。这么一位老人,还如此劳碌奔走!”后来,张泽民才了解到,万老是周总理的表兄。

解放后,万老年龄已经不小了,写信给表弟周总理,说自己还想工作。周总理回信说,你年龄大了,不一定要参加正式的工作,你在地区居民段上帮助他们,不同样是工作吗?不同样是为人民服务吗?据老人的女儿讲,总理给他的信,老人一直放在枕头底下,一直到离世。他去世前对他女儿说:我总算对总理有所交代了。

可以说,张泽民半个多世纪的创作之路,就是一条从受感动到传播感动的心路。而作家的身体力行,更彰显了示范于读者的正能量价值。

家国情怀,扬州情结,应该成为扬州作家创作的原动力,也为扬州作家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爱国主义,应该永远是作家高扬的大旗。张泽民说,前辈作家萧乾在《在洋山洋水面前》中这样写道:“世上真正宝贵的东西,往往是手摸不着,眼看不见的。民族感情就是这样。”“国籍更换起来很便当,那只要在一个本本上打几个图章就成。民族感情却是埋藏在灵魂深处的东西,它隐蔽得连本人也不易察觉。”“游子的心是飘荡在空中的风筝,它可以飞得很远,很远,然而总是紧紧地系在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上。”三十多年读过的文章,张泽民至今仍铭刻于心。在张泽民看来,爱国的情怀是深深埋葬在有骨气的中国人的心里的。

张泽民的散文大多是叙事的,在叙事中,交织着强烈的情感,撞击着人们的心房。

“中央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我个人以为,扬州作家、扬州文化人要讲好扬州故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文学作品最大的意义莫过于凝聚成强大的社会能量。

历史是一条时间的长河,从昨天流到今天,又从今天流向未来,而历史是有无数的故事汇成的,构成了种种的历史事件,造就了种种的历史人物。扬州,既有慷慨悲壮的民族英雄,又有舍己为人的民族脊梁,还有感人至深的草根人物。这些都是一个个真实生动,温暖感人的故事,完全可以在道德和价值的两重意义上,实现家国“匹夫有责”的生命探求。

“扬州好人”,扬州城精神领域的心灵灯塔。张泽民期盼有一批作家、一群有心人,迎着这束光,与之感应,付诸真情,书写壮美的人性长卷。

访谈

张泽民说,扬州作家、文化人要有志气、有信心登台当主角——

扬州作家要讲好扬州故事

记者:当大学老师这么多年,您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经历?

张泽民:大学是个摇篮,培养对象的成长是集体的付出,个人只是尽了一份力量,发挥了一份作用。因此,很难说,谁是受了你的影响而得到成长的。摇篮是大家摇的,不要把个人的作用夸大了,这是我一向的认识。

记者:您曾经编写了中学、大学写作教材,具体情况如何?

张泽民:“文革”以后,百废待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怎么样提高中学、大学作文教学的水平。大学的问题,最根本的是教材的问题。中学的问题,是一套方法的问题。所以,我参与编写了《写作学新稿》,这本书在高校来说,是“文革”之后较早的具有全国影响的写作教材。还编写了《中学作文教学设计》,曾有过动议,把电视传媒引入中学作文教学。也曾经做过,也取得过成绩,但没有能够坚持下去。

记者:您的写作和教学有怎样的联系?

张泽民:写作教师参与创作实践,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一定有好处,而不是照本宣科。教师上了台,整个情绪都要调动起来,就像运动员登场,情绪饱满的时候,才有爆发力。

记者:现在报告文学的作者队伍似乎不够壮大,您觉得问题在哪里?

张泽民:生活中时刻需要积累,多多益善。我还是比较留心社会现象的。多观察、多思考、多记忆,做起来并不太容易。人的遗忘是必然的,刻骨铭心毕竟是少数,所以要做做笔记。而且要培养自己的眼光。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的秘书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几位中科院院士一起相约去看望吴先生。一位老者问了吴先生一个问题:你研究了一辈子植物,你最喜欢什么植物。大家都是资深植物学家,居然还提这个问题,这样的问题好像是小孩子才会问的。过了一会,吴先生说了一番非常精辟的话:“你问的那个问题,我回答不出来,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哪一种植物我都喜欢。因为植物是个大家庭,一种也不能少。”是啊,生态平衡,话语很质朴,但很有深意。

记者:您曾担任扬州市作协主席,对扬州文坛也非常熟悉,您对扬州作家队伍,特别是年轻作家有何期待?

张泽民:扬州在全国产生影响的作品有多少?不是很多。有的奖项评选,扬州人搭台,外地人唱戏,当然这对扩大扬州的知名度,推动扬州文学事业会有作用,但切切不能满足于这些,扬州人也应该登台,做主角,不能老看外地人唱戏。要有志气、有信心。文学作品最大的意义在于通过作品汇聚成强大的社会能量。扬州作家、扬州文化人要讲好扬州故事。

■记者 桂国 摄影 张卓君

上一篇:扬州纺织品,扬州纺织市场,全程干货,

下一篇:扬州服装供应链,扬州服装企业有哪些,万万没想到,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前咨询专员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后服务专员

在线咨询

免费通话

24小时免费咨询

请输入您的联系电话,座机请加区号

免费通话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